核心提示:随着时代的巨轮不断往前推进,一些语言在社会上可能逐渐变得乏人使用、认识,不获重视,最终可能消失于世上。从事语言保育工作多年的刘镇发坦言,现今社会之所以出现“语言消亡”,其中一个主因是语言使用者认为自己的语言不重要,他捍卫“本土语言”,正是要改变这种观念,又认为只要港人重视广州话,根本不用担心其地位会...

图:刘镇发于2008年创立本土语言协会,曾举办活动向市民介绍本土语言
随着时代的巨轮不断往前推进,一些语言在社会上可能逐渐变得乏人使用、认识,不获重视,最终可能消失于世上。从事语言保育工作多年的刘镇发坦言,现今社会之所以出现“语言消亡”,其中一个主因是语言使用者认为自己的语言不重要,他捍卫“本土语言”,正是要改变这种观念,又认为只要港人重视广州话,根本不用担心其地位会被普通话所取代。
本身是客家人的刘镇发说,客家话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仍然未在香港社会中“丢失”,当时人们会视乎自己身处的地域、面对的人物等因素,而选择使用何种语言沟通,但自广州话在19世纪末流入香港之后,逐渐在主流社会、大众媒体、学校等地方广泛应用,地位大大提升,不少客家人将广州话的地位看得很崇高,“怕讲客家话会被人说是‘乡下佬’”,遂改以广州话跟子孙沟通。此消彼长之下,客家话等一众本土语言成为弱势。
刘镇发指出,语言消亡的原因主要有三:天灾、种族灭绝、自愿放弃,而客家话等弱势语言随时被消亡,正是因为人们自愿放弃他们的语言,“现在没有人在家里讲客家话,打开电台、电视听不到,学校又一句都不讲,社会上又没有人认识”。他又以自己为例,指自己自出生起即学习以客家话与人沟通,到了五岁半入读小学后才开始接触广州话,“我的语言态度好,没有排斥广东话,觉得一定要学懂,甚至以懂得讲广东话为荣,要讲到跟城市里的人一样好,但我回到村里却不讲广州话”。